
關於如何要求 Google 移除負面新聞、包含成功案例分析與詳細步驟的完整指南:
目錄
如何要求搜索引擎(Google)移除負面新聞? 法規、策略與成功案例分析
在數位時代,網路上的資訊傳播既快速又難以抹滅。一篇負面新聞報導被 Google 索引後,可能在搜尋您的名字或公司時長期佔據顯眼位置,對個人聲譽、求職、商業機會,甚至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許多人會問:「我能要求 Google 把這些負面新聞刪掉嗎?」答案是:有條件地「可以」,但過程複雜,且需符合特定法律規定或 Google 的政策。
本文將深入探討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即「下架」或「移除索引」)的相關法規、可行途徑、具體操作步驟,並分析真實(或模擬貼近現實)的成功案例,幫助您理解其中的關鍵與挑戰。
核心概念:Google 移除的是「索引連結」,非原始內容
首先必須釐清關鍵點:
- Google 不是內容發布者: Google 搜尋引擎只是索引網路上公開存在的網頁,並提供連結。它不會主動發布這些內容,也無法直接刪除原始新聞網站或其他平台上的文章。
- 移除的是「搜尋結果連結」: 您能向 Google 申請的是,將特定網頁的 URL 從 Google 搜尋結果中移除。這意味著當人們在 Google 搜尋您的相關關鍵字時,將不會再看到那個指向負面新聞的連結。但原始新聞網頁本身仍然存在於網路上(除非您成功說服原始發布者刪除)。
- 法律或政策依據是關鍵: Google 不會僅僅因為內容是「負面」或「令人不快」就移除連結。您的申請必須基於明確的法律規定或 Google 既定的內容移除政策。
哪些情況可以要求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以下是 Google 較有可能受理並移除搜尋結果連結的主要依據:
- 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如 GDPR, 台灣個資法第11條等):
- 適用情況: 當搜尋結果連結到的頁面包含您的個人敏感資料,且這些資料的處理或公開已無特定目的、已過時、或您已依法撤回同意。
- 可移除資料類型舉例:
- 身分證號碼、護照號碼、銀行帳戶、信用卡號等財務資訊。
- 完整醫療記錄、病歷、心理健康狀況。
- 過於詳細的聯絡資訊(如家庭住址、私人電話號碼)且有安全疑慮。
- 性傾向、政治立場、宗教信仰等高度敏感個資(需視情況與法規認定)。
- 重要區分: 單純提及姓名、職稱、工作經歷、參與過的事件(如法院判決、公司糾紛報導)通常不被視為可直接移除的敏感個資,除非結合其他高度敏感資訊造成顯著風險。
- 法律依據: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 的「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 / Right to Delisting)是此類申請最著名的法源。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11 條第 3 項也規定,個資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當事人得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若搜尋引擎的持續索引被認為是「處理/利用」,且符合特定條件(如資料過時、無正當理由繼續處理),可據此提出移除請求。
- 內容違反 Google 政策(非法律強制):
- 適用情況: 原始頁面內容本身違反 Google 的服務條款或特定內容政策。
- 可移除內容類型舉例:
- 非自願裸露或色情內容: 未經當事人同意散布的私密影像。
- 盜用個人身份資訊: 冒充您身份建立的虛假個人資料頁面。
- 高度個人化、機密資訊: 如銀行對帳單截圖、個人簽名圖檔等(可能與個資法重疊)。
- 非法內容: 如明確的誹謗(需有法院認定)、兒童性虐待內容 (CSAM)、宣揚恐怖主義等(通常需執法機關介入或明確違法證明)。
- 版權侵權 (DMCA): 如果新聞報導未經授權使用了您擁有版權的圖片、文字或影音內容,您可以提交版權移除通知。但這通常只會移除侵權的「特定元素」連結,而非整篇新聞連結,且不適用於單純的負面文字報導。
- 依據當地法律命令:
- 適用情況: 您已透過司法程序,在您所在國家/地區或新聞發布地的法院,獲得有效的法院命令或判決,認定該內容為誹謗、不實、侵害隱私權或其他法定權利,並命令移除內容或禁止傳播。
- 操作方式: 將法院命令提交給 Google。Google 會審查命令的有效性(管轄權、形式完備等)以及命令的具體要求(是要求移除原始內容?還是要求移除搜尋索引?)。符合規定的命令,Google 通常會遵守。
- 內容已不存在或已更新:
- 適用情況: 您已成功說服原始新聞網站:
- 完全刪除了該則負面報導。
- 或對報導進行了重大修改(例如更正了關鍵的不實資訊、移除了敏感個資),使得原始 URL 的內容已與當初被索引時有本質上的不同。
- 操作方式: 使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移除網址工具」或「更新已移除內容」工具,通知 Google 該 URL 的內容已消失或已過時,請求更新索引或移除舊的搜尋結果快取。
- 適用情況: 您已成功說服原始新聞網站:
如何向 Google 提交移除申請?(詳細步驟)
申請路徑主要取決於您的依據:
- 基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GDPR/個資法)移除請求:
- 步驟 1:確認適用性與管轄權: 確定您申請的依據(如您是歐盟居民/公民適用 GDPR;在台灣則引用個資法)。Google 主要針對在相應法域(如歐洲經濟區內)的 Google 搜尋版本(如 google.fr, google.de)進行移除。
- 步驟 2:找到正確的申請表單: 前往 Google 的「搜尋結果移除控制台」或直接搜尋「Google 移除個人資訊」找到官方表單(例如: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troubleshooter/9685456 – 請注意 Google 可能更新連結,以官方最新資訊為準)。
- 步驟 3:填寫詳細資訊:
- 提供您要移除的完整 URL 連結(每個連結需單獨提交)。
- 明確說明該連結指向的頁面包含您的哪些具體個人資訊(如身分證號、病歷、住址等)。
- 詳細解釋為什麼這些資訊需要被移除:
- 為什麼這些資訊是過時的、不相關的、或不再有處理目的?
- 這些資訊的公開對您造成了哪些具體且重大的損害(如人身安全威脅、嚴重歧視、財務損失)?
- (如引用台灣個資法)說明蒐集目的為何已消失?或您如何依法行使刪除權?
- 提供您的聯絡資訊。
- 可能需要上傳身份證明文件(如身分證、護照掃描件,遮蔽其他不相關資訊)以驗證您是當事人。
- 步驟 4:提交與等待審核: 提交表單後,Google 會進行審查。過程可能需要數週。審查重點在於資訊的「敏感性」和「公開的必要性」之間的平衡,以及是否符合法規要求。
- 基於內容違反 Google 政策(如非自願裸露、盜用身份等):
- 步驟 1:找到正確的檢舉管道: 前往 Google 的「移除政策涵蓋的內容」頁面 (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answer/9673730)。
- 步驟 2:選擇對應的政策類別: 仔細閱讀各類別(如「從 Google 移除非自願裸露或偽造色情內容」、「移除盜用個人身份資訊的內容」等),選擇最符合您情況的類別。
- 步驟 3:填寫專用表單: 點擊進入該類別後,會有專門的表單引導您提供資訊,通常需要:
- 受影響的 URL。
- 詳細說明違規情況(如何證明是非自願?如何證明是盜用身份?)。
- 證明您是當事人的文件。
- 對於非自願裸露,可能要求提供原始內容的連結或說明來源。
- 步驟 4:提交與等待處理: Google 會根據其政策進行評估。
- 提交有效的法院命令:
- 步驟 1:取得法院命令: 這是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步,需聘請律師在相關法院提起訴訟(如誹謗、侵害隱私權、妨害名譽等)並勝訴,取得載明要求移除特定網頁內容或其搜尋索引的正式法院命令。
- 步驟 2:提交命令給 Google: 將法院命令的正式副本(通常需公證或認證)通過 Google 提供的法律文件提交管道送達。通常需要透過傳真、郵寄或特定線上系統提交。可在 Google 的「提交法律文件」頁面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 找到指引。
- 步驟 3:Google 法律團隊審核: Google 的法律團隊會審查命令的有效性、管轄權和具體要求。符合規定的命令會被執行。
- 請求更新或移除已刪除/過時內容的索引:
- 步驟 1:確保原始內容已變更: 確認新聞網站已刪除該頁面(返回 404 錯誤)或已大幅修改內容。
- 步驟 2:使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 如果您擁有該網站的 Search Console 權限,可以使用「移除網址工具」暫時隱藏網址或清除快取。
- 使用「更新已移除內容」工具,告知 Google 某個之前申請暫時移除的網址現在已永久移除。
- 步驟 3:使用「移除過時內容」工具: Google 提供一個公開的「移除過時內容」工具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removals)。輸入 URL,Google 會重新檢索該頁面。如果頁面確實不存在了(404),搜尋結果通常會在幾天內消失。如果頁面內容已更新,Google 會更新其索引,但舊的負面內容若被新內容取代,其負面影響可能降低,但連結本身不會被「移除」,除非符合前述法律或政策條件。
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案例一:成功基於個人敏感資料移除(個資法/GDPR)
- 情境: 張先生數年前因一場小糾紛被地方小報報導,報導中不慎刊登了他的完整身份證字號和家庭住址。多年後,張先生發現這篇舊報導在 Google 搜尋他名字時仍排在前幾名,他擔心個資外洩帶來安全風險和困擾。
- 行動:
- 張先生直接聯繫該地方小報,要求移除身份證號碼和住址,但報社以「歷史記錄」為由拒絕。
- 張先生轉向 Google,引用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11 條(特定目的消失後得請求刪除),提交移除請求:
- 明確列出含有他完整身份證字號和住址的報導 URL。
- 強調這些資訊與報導的核心事件(小糾紛)完全無關且不必要。
- 說明這些敏感個資的持續公開已對他造成潛在的人身安全威脅和精神困擾,構成具體損害。
- 提供身份證明。
- 結果: Google 審核後認為,完整身份證字號和住址屬於高度敏感個人資料,其公開與公眾利益(了解數年前的小糾紛)不成比例,且持續存在有顯著風險。數週後,該報導的連結從 Google 搜尋「張先生姓名」的結果中被移除。(成功)
- 關鍵成功因素: 針對的是明確的「敏感個資」(身份證、住址),論證其公開不必要且造成損害,引用具體法條。
案例二:成功基於過時個人資料與潛在歧視風險(GDPR)
- 情境: 李小姐是歐盟公民,十多年前曾因精神健康問題接受治療並短暫住院。當時有一篇地方醫療新聞(非主流大媒體)提及此事並包含她的全名。她已康復多年,生活穩定。現在求職時,雇主在 Google 搜尋她名字時,這篇舊報導仍會出現,她擔心因此遭受歧視。
- 行動:
- 李小姐嘗試聯繫原始新聞網站,但網站已關閉或無回應。
- 她依據 GDPR 的「被遺忘權」向 Google 提交移除請求:
- 提供舊報導的 URL(若網站已關閉,提供搜尋結果截圖或 Wayback Machine 存檔連結)。
- 說明該資訊涉及她過去的健康狀況(高度敏感個資)。
- 強調資訊已超過十年,極度過時且不再反映她的現狀。
- 說明資訊的持續可取得性對她的職業發展造成了實質且不合理的負面影響(潛在歧視),構成重大損害。
- 證明她的歐盟公民身份。
- 結果: Google 審核後認為,涉及個人長期康復之健康狀況的過時資訊,其公開的公共利益(極低)遠低於對當事人私生活及工作權造成的潛在損害風險。該連結從歐盟地區的 Google 搜尋版本(如 google.fr, google.de)中被移除。(在歐盟地區成功)
- 關鍵成功因素: 鎖定「健康狀況」此核心敏感個資;充分證明資訊「過時性」;具體說明「潛在歧視」此重大損害;符合 GDPR 管轄範圍。
案例三:成功提交法院命令移除誹謗內容
- 情境: 王先生的競爭對手在一個論壇發布極具誹謗性的文章,捏造王先生公司財務造假、欺詐客戶等不實資訊,並在多個小網站轉載,在 Google 搜尋排名很高,嚴重影響公司商譽和業績。
- 行動:
- 王先生委任律師。
- 律師收集證據(誹謗內容截圖、流量影響證明、商譽損失證明),向地方法院提起刑事妨害名譽/民事損害賠償訴訟。
- 經過訴訟程序,法院認定該文章內容確屬捏造,構成誹謗,判決王先生勝訴,並在判決書中明確命令被告移除原始論壇文章,也命令「任何知悉此判決之搜尋引擎服務提供者(如 Google)應配合移除相關誹謗內容之搜尋索引連結」。
- 律師將正式生效的法院判決書(含具體移除命令部分),依照 Google 規定的程序,提交給 Google 法律團隊。
- 結果: Google 法律團隊審核確認法院命令的有效性(台灣法院管轄權、命令對象明確包含搜尋引擎、命令具體要求移除索引)。Google 依判決將相關誹謗文章的 URL 連結從台灣的 Google 搜尋結果中移除。(成功)
- 關鍵成功因素: 取得明確勝訴判決且判決書中載明要求搜尋引擎移除索引的命令;透過正式法律管道提交。
案例四:成功移除已刪除內容的索引
- 情境: 陳女士發現一篇多年前關於她公司產品爭議的舊報導(內容部分有爭議但非完全失實)仍在 Google 排名靠前。她與發布該新聞的網路媒體溝通,提供了新的資訊和澄清說明。該媒體同意該報導已過時且部分角度不盡完善,主動將該篇報導下架刪除(URL 返回 404)。
- 行動:
- 陳女士確認該新聞網頁確實已無法訪問。
- 她使用 Google 的公開「移除過時內容」工具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removals),輸入該報導的原始 URL。
- 工具顯示請求已提交,Google 會重新檢索該網址。
- 結果: 幾天後,Google 檢索器確認該網頁已不存在(404)。該連結從 Google 搜尋結果中消失。(成功移除索引)
- 關鍵成功因素: 說服原始發布者刪除了內容;利用 Google 提供的工具及時通知其重新檢索。
常見失敗原因與挑戰
- 依據不足: 內容僅是負面評論、批評、或報導了真實發生的事件(即使對當事人不利),但未包含可移除的敏感個資、未違反 Google 政策、也無法院命令。Google 傾向維護資訊自由流通。
- 「公共利益」考量: 如果內容涉及公眾人物、重大公共事件、犯罪紀錄(尤其是近期或嚴重犯罪)、政治人物行為、專業人士的專業失當等,Google 和法院通常會認為公眾有知情權,移除門檻極高。
- 證據不足: 無法有效證明資訊的敏感性、過時性、造成的具體重大損害,或無法證明內容是誹謗/非自願裸露等。
- 法院命令缺失或無效: 未取得法院命令,或命令未明確要求移除搜尋索引,或 Google 對命令的管轄權/形式有異議。
- 僅針對「負面觀感」: Google 明確表示,不會因為內容「令人尷尬」、「負面」或「有損聲譽」就移除連結。
- 原始內容仍在: 即使成功從 Google 移除連結,原始新聞仍在網站上,人們仍可能通過其他方式(如直接訪問該網站、其他搜尋引擎、社群媒體)看到。
除了要求移除,還能做什麼?聲譽修復策略
理解到直接移除搜尋結果有其難度,積極的「聲譽修復」(Reputation Management) 策略至關重要:
- SEO 正面內容優化:
- 建立優質內容: 創建並優化屬於您或公司的官方網站、部落格、專業 LinkedIn 個人檔案、權威平台(如 Medium)的文章。內容應展現專業、成就、正面價值觀。
- 發布新聞稿: 透過正規新聞稿發布平台(如台灣的中央社商情網、Business Wire)發布公司動態、獲獎訊息、公益活動等正面新聞。
- 經營社群媒體: 積極經營 Facebook 粉絲頁、Instagram、Twitter 等,發布有價值的資訊和互動,提升正面能見度。
- 目標: 讓這些正面、官方、權威的連結在 Google 搜尋您的名字或公司時,排名超越那些負面新聞,將其擠到搜尋結果的後幾頁(通常第一頁影響力最大)。
- 主動回應與澄清:
- 監控聲譽: 設定 Google Alerts 監控您的名字或公司名關鍵字。
- 正面回應: 若負面新聞下有留言區,在適當時機,以冷靜、專業、基於事實的方式進行回應或澄清,展現負責態度(避免情緒化爭吵)。
- 發布正式聲明: 對於嚴重不實指控,可在官方網站或透過新聞稿發布正式澄清聲明,並進行 SEO 優化。
- 尋求專業協助:
- 線上聲譽管理 (ORM) 公司: 專業 ORM 公司擅長透過 SEO、內容策略、公關等手段壓制負面資訊,並監控網路聲譽。他們也熟悉向平台和搜尋引擎申訴的流程。
- 律師: 當內容涉及明顯違法(誹謗、洩露個資),尋求法律途徑(發存證信函、提起訴訟)是必要選項,特別是需要取得法院命令時。
結論:務實面對,多管齊下
要求 Google 移除負面新聞連結是一條複雜且成功率有限的途徑,其成功與否高度依賴於是否符合明確的法律依據(個資法、GDPR)或 Google 的具體移除政策(如非自願裸露、盜用身份),或者持有有效的法院命令。最有效的方式往往是說服原始發布者刪除或修改內容。
在無法直接移除的情況下,積極的「聲譽修復」策略才是更務實且長期的解決方案。透過創造高品質的正面內容、優化 SEO、經營社群媒體和必要時尋求專業 ORM 或法律協助,將負面資訊的影響力降到最低,重建並主導網路上的個人或企業形象。
請注意:
- 法規(如個資法解釋、GDPR 執行細則)和 Google 政策會持續更新,申請前務必查閱最新官方資訊。
- 每個案例情況獨特,本文案例分析為模擬情境,結果僅供參考,不保證您的申請一定成功。
- 尋求專業法律顧問或聲譽管理公司的意見是處理複雜或嚴重情況的明智選擇。
希望這份詳盡的指南能為您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實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