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新聞處理

負面新聞刪除的驚人內幕:價格、方法、風險一次看

負面新聞刪除的驚人內幕:價格、方法、風險一次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條負面新聞足以摧毀個人信譽、讓企業股價暴跌,甚至引發社會性死亡。當網路上的負面資訊如野火般蔓延,許多人第一個念頭便是:「能不能刪除它?」這背後,隱藏著一個龐大且隱晦的「負面新聞刪除」產業鏈。本文將深度剖析這個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市場,揭露其驚人內幕,從價格操作、各種手法到潛藏的巨大風險,為您提供一份最完整的指南

一、 為什麼負面新聞難以徹底「刪除」?理解數位生態系的本質

在探討如何刪除之前,必須先理解為什麼「徹底刪除」在實務上極其困難,甚至近乎不可能。

  1. 網路的可複製性與永恆性:一旦資訊被發布到網路上,它就不再只存在於單一伺服器。網友的轉載、截圖、備份(例如 Archive.today、Google頁庫存檔)會讓資訊以各種形式散佈,形成無數個副本。你刪除了源頭,但備份和轉載的內容依然存在。
  2. 搜尋引擎的索引機制:Google、Bing等搜尋引擎透過「爬蟲」程式不斷抓取網路上的資訊並建立索引。即使原始網頁已被刪除,搜尋引擎的「快取」(Cached)頁面可能還會存在一段時間。更棘手的是,只要其他網站轉載了該新聞,這些轉載頁面又會被搜尋引擎索引,形成新的負面資訊源頭。
  3. 新聞網站的原則與權威性:大型、正規的新聞媒體(通常被稱為「權威網站」)擁有極高的網域權重。它們發布的新聞在搜尋引擎結果頁(SERP)中排名通常非常靠前。這些媒體為了維護新聞自由和公信力,對「刪稿」有著極其嚴格的內部規範,絕不會輕易因為當事人要求或金錢利誘而刪除新聞,除非新聞本身有事實性錯誤或法律判決確定。

因此,業內真正的目標往往不是「物理刪除」每一個副本(這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而是通過各種手段,讓這則負面新聞在搜尋引擎結果中「消失」或「沉底」,使其最難被大眾發現。這個過程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負面資訊處理」或「搜尋引擎聲譽管理」(SERM)。

二、 明碼標價?負面新聞刪除的驚人價格內幕

這個市場沒有公定價,價格浮動極大,完全取決於「難度係數」。以下是一般行情,但請注意,這是一個資訊極不透明的市場,哄抬價格、詐騙的情況層出不窮。

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

  1. 網站類型與權重
    • 權威新聞媒體(如聯合新聞網、東森新聞、TVBS、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網頁存檔等):這是最棘手、價格最高的類別。單篇報價從新台幣十幾萬到上百萬不等。具體價格再細分於媒體的影響力,例如,全國性主流媒體的頭條新聞和二線媒體的地方版小報導,價格天差地遠。
    • 入口網站(如Yahoo奇摩新聞):Yahoo奇摩本身不生產新聞,而是轉載合作媒體的內容。處理這類新聞通常需要從源頭媒體下手,價格等同於處理源頭媒體,有時甚至更高,因為涉及多方溝通。
    • 論壇與社群(PTT、Dcard、Mobile01、Facebook社團):價格相對較低,但視討論熱度而定。一篇無人問津的「廢文」可能幾千元就能處理。但如果文章被「推爆」、留言數極多,甚至被媒體引用,價格會飆升至數萬乃至十幾萬。PTT的價格通常又比Dcard更高,因為其文章更易被搜尋引擎收錄且排名靠前。
    • 個人部落格、小型網站:這類最容易處理,通常透過一封律師函或投訴信就能解決,價格可能在幾千元到一、兩萬元之間。
  2. 新聞的熱度與排名:一篇發布已久、沉到搜尋結果第十頁以後的舊聞,處理價格較低。反之,一篇剛剛發布、正在發酵、且排在Google搜尋第一頁前幾名的熱門新聞,因其傷害力最大,處理的急迫性和難度最高,價格自然驚人。
  3. 刪除方式的需求:是要求徹底從資料庫中刪除,還是只要在搜尋結果中「消失」?後者通常透過SEO壓制實現,價格可能較低(但需長期操作)。前者則需要動用特殊關係或法律手段,價格高昂。

常見報價區間(僅供參考,實際價格浮動巨大):

  • 論壇/社群文章刪除:NT$5,000 – NT$50,000
  • 中小型新聞網站刪稿:NT$50,000 – NT$200,000
  • 大型權威媒體刪稿:NT$200,000 – NT$1,000,000+
  • SEO負面壓制(單一關鍵字/月):NT$30,000 – NT$100,000(通常以專案形式計價,執行3-6個月)

注意:對方開價後,務必問清楚「是否保證成功?」。十有八九,正規的公關公司也不會給出100%的保證,尤其是對大型媒體。那些聲稱「100%刪除」、「任何網站都能刪」的,極可能是詐騙。

三、 手法大揭秘:他們是如何「刪除」負面新聞的?

業內人士操作的手法主要分為「正規軍」和「野路子」兩種。採用的方法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法律風險。

【正規合法的手段】

  1. 官方申訴與溝通
    • 事實更正:如果新聞內容有明顯的事實錯誤(例如張冠李戴、數字錯誤、引述不實),可以準備完整的佐證資料,以正式管道聯繫該媒體的編輯部或採訪主任,禮貌且堅定地要求更正或撤稿。這是成本最低、最正當的方式,但成功率建立在新聞確實有誤的前提下。
    • 法律文書請求:如果新聞內容已涉及誹謗、侵犯隱私、洩露個資等明顯違法行為,可以委託律師發出律師函。這是一種正式的法律聲明,要求對方限期刪除,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對於較小型的網站或論壇,此法通常有效。對於大型媒體,則可能開啟正式的法律協商管道。
  2. 搜尋引擎申訴
    • 「被遺忘權」申請:根據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個人可以要求搜尋引擎移除關於自身「過時、不相關、不再具有公共利益」的個人資料連結。雖然台灣非歐盟成員,但Google等公司提供全球性的申訴機制。你可以嘗試提交申請,但成功與否由Google審核決定,且通常僅對個人隱私類資訊有效,對公眾利益相關的新聞效果有限。
    • 著作權申訴(DMCA):如果負面新聞未經授權使用了你的版權作品(如照片、文章),可以向搜尋引擎提交DMCA刪除通知,要求從搜尋結果中移除該連結。但此方法不能用於處理新聞文字本身。
  3. SEO負面壓制(Search Engine Suppression)
    這是最常用、最合法且長效的聲譽管理手段。核心概念是:與其刪不掉,不如讓它看不到
    • 操作方式:透過創建大量高品質、正面、且搜尋引擎權重更高的內容(如官方網站、新聞稿、專題部落格、維基百科條目、權威平台專欄等),並進行優化,讓這些正面內容在搜尋目標關鍵字時,排名擠到搜尋結果的前幾頁,從而將負面新聞「壓」到第三頁之後。
    • 優點:完全合法,效果長期,同時是在「建設」而非「破壞」,有助於真正改善網路形象。
    • 缺點:需要時間(通常需1-3個月才能見效)和持續的投入,且技術門檻高,通常需要聘請專業的SEO或公關公司操作。

【遊走法律邊緣的高風險手段】

  1. 透過「特殊關係」施壓:這是最神秘的「內幕」。一些公關公司或個人聲稱他們在各大媒體內部有「人脈」或「顧問」,可以透過內部關係向編輯台施壓,以「業務配合」、「上級指示」或其他非正式理由要求刪稿。這種做法:
    • 風險極高:媒體高層變動、內部鬥爭都可能讓這條線失效。
    • 價格昂貴:中間可能經過好幾手,每一手都要抽成。
    • 可能無效:越是重視聲譽的大型媒體,內部控管越嚴,一名編輯或主任很難隻手遮天刪除一篇已經刊出的新聞。
  2. DDoS攻擊與駭客手段:這是最極端且絕對違法的手段。某些非法集團會對目標網站發動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使其癱瘓,或直接駭入後台刪除文章。
    • 超高風險:這已觸犯《刑法》的妨害電腦使用罪,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旦被查獲,當事人(委託者)極可能被視為共犯,面臨刑事起訴,得不償失。
    • 效果短暫:正規網站都有備份機制,文章很快就能恢復。
  3. 利誘或威脅發文者:對於論壇或部落格上的文章,有人會嘗試聯繫發文者,以金錢利誘其刪文,或透過威脅、恐嚇等方式逼其就範。
    • 法律風險:利誘可能演變成敲詐勒索;威脅恐嚇則直接涉及刑事犯罪。
    • 不確定性:你無法保證發文者刪文後不會再次發布,甚至可能反過來被對方錄音、截圖,成為新的負面新聞。

四、 隱藏的陷阱與巨大風險:你可能付出的代價遠比想像的高

追求快速刪除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落入更深的陷阱。

  1. 詐騙風險:這是最大的風險。許多打著「刪除負面新聞」廣告的個人或公司,本身就是詐騙集團。
    • 手法:他們會先收取高額前期費用(例如30%-50%的訂金),然後假裝進行操作,最後以「難度太高」、「對方不肯」為由告知失敗,並拒絕退款。或者,他們根本什麼都沒做,只是拖時間,最後人間蒸發。
    • 更惡劣的是,有些詐騙集團甚至就是當初發布負面新聞的同一伙人,自導自演,對你進行二次傷害。
  2. 法律風險:如上所述,如果你採用的方法涉及駭客、恐嚇、行賄等非法手段,你將從一個受害者轉變成刑事案件的被告。原本可能是民事的名譽糾紛,最終卻讓你面臨牢獄之災。
  3. 道德風險與把柄風險:你透過非法或灰色手段刪除新聞的行為本身,可能成為你新的、更大的「把柄」。一旦這個「刪稿」的行為被揭露,將引發更嚴重的公關危機,公眾會認為你「心虛」、「手眼通天」,坐實了負面新聞的真實性,徹底毀滅你的公信力。
  4. 無底洞的勒索:如果你選擇用錢解決,並讓對方(無論是發文者還是刪稿中介)發現你願意付錢,那麼你極有可能成為持續被勒索的對象。他們可能會不斷製造新的負面資訊,或威脅將舊事重提,要求你持續付費。

五、 完整的應對指南:面對負面新聞,你真正該做的事

與其尋找捷徑,不如建立一套正確的應對策略。

  1. 冷靜評估,切勿衝動
    • 判斷傷害性:這則新聞的擴散範圍有多廣?真的有很多人在看嗎?還是只是你自己過度焦慮?查看Google Analytics(如果是企業)、搜尋排名、社交媒體分享數,進行客觀評估。
    • 區分事實與觀點:內容是事實陳述還是意見評論?如果是錯誤的事實,準備證據尋求更正。如果是負面評論,則思考是否值得回應,有時冷處理反而是上策。
  2. 尋求專業法律意見:這應該是你的第一步。立即諮詢專精於名譽權、隱私權或媒體法的律師。律師可以:
    • 判斷新聞內容是否構成法律上的侵權行為。
    • 提供最合法、最安全的應對策略。
    • 協助你發送律師函或準備後續的法律訴訟。
  3. 考慮正規的公關公司或SEO公司:如果你決定進行SEO負面壓制或進行輿論引導,請尋找信譽良好、歷史悠久、操作手法透明的正規公關顧問公司或SEO代理商。
    • 他們會提供完整的方案報價,並明確告知預期效果和執行方式。
    • 避免與那些來路不明、過度保證、只透過網路聯繫的個人或工作室合作。
  4. 正面回應,誠信溝通:在危機發生時,公眾最看重的是「誠意」和「態度」。
    • 如果有錯,誠懇道歉:如果負面新聞屬實,與其遮掩刪除,不如真誠地道歉、說明改進方案,並承擔應負的責任。這往往是挽回聲譽的最好方法。
    • 如果被誤解,清晰說明:準備清晰的事實和數據,透過官方聲明、記者會或自有媒體(官網、粉絲團)進行溝通,澄清誤會。
  5. 長期經營你的網路形象:預防遠勝於治療。與其等到火燒屁股才想滅火,不如平時就積極經營自己的數位足跡。
    • 定期發布高品質的正面內容(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得獎消息、專業知識分享)。
    • 建立並維護好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帳號。
    • 主動與你的受眾互動,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信任感。

當你擁有一個堅實、正面的網路形象堡壘時,一兩則負面新聞所能造成的傷害,將會被降到最低。這才是對抗負面資訊最強大、最根本的免疫力。

結論

「負面新聞刪除」的市場,是一個充滿誘惑、謊言與危險的黑暗森林。它利用了人們在危機時的恐懼和焦慮,開出天價,卻往往給出無法兌現的承諾,甚至將委託人推向法律的深淵。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尋找一個「刪除」的魔法棒,而在於回歸基本面:透過合法、誠信、專業的方式,進行危機管理與聲譽建設。記住,最快的捷徑,往往是最遠的路;而最踏實的那條路,雖然看似漫長,卻是唯一能讓你安心走下去的康莊大道。

Google 評論

發佈留言